GEO这个词,这两年经常被提起。
但它真正改变的,不是术语,而是 AI对内容的选择逻辑 。
这件事,对任何还在做自然流量的团队来说,影响都不小。
我们的团队已经把GEO作为常规内容策略的一部分,
不只是理解它,而是在用它解决实际问题、取得结果。
我们这篇文章不讲宏观概念框架,只聚焦一件事:
A I是怎么选内容的,你该怎 么应对。
一、研究AI如何选择内容
理解AI选择内容的逻辑,是当前GEO优化的首要任务。
我们把这一步拆成四个关键动作,每一个动作,都与后续的自然流量表现直接相关。
1. 调研GEO关键词
过去我们围绕关键词建内容。
现在,AI更倾向于引用完整的提问句,尤其是那种结构自然、偏长尾的问题表达。
比如,不再是:digital marketing strategies
而是:What are the best digital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small businesses in 2025?
你需要构建的,不是关键词矩阵,而是问题地图。
从用户在实际使用AI时的提问方式出发,梳理他们真正想问的问题,这会直接影响AI是否认得你。
这一步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,例如,利用Ahrefs、AlsoAsk等工具,也可以手动进行快速、多方面的调研。
如果大家感兴趣,留言告诉我,未来会专门出一期讲怎么操作。
2. 分析生成式搜索结果
你现在不缺内容,而是缺AI愿意展示的内容。
打开 Google SGE、Perplexity、ChatGPT 等生成式搜索引擎,输入你所在行业的核心问题,观察三件事:
• 哪些问题能被AI优先回答? • 回答格式是什么?(是段落?列表?摘要块?) • 被引用的网站有哪些?它们内容有什么共性?
你会发现,AI偏好的内容,不是最长、最深的,而是结构清晰、表达精准、语义干净、信息密度高的内容。
这些内容,往往来自于做了系统内容优化的站点,而不是依靠关键词堆砌的旧式SEO页面。
示例1:


示例2:

3. 竞争对手引用分析
去AI搜索工具中搜索与你业务相关的问题,看看AI引用了谁。


然后点进去,分析这些页面:
• 是哪类页面类型?(博客、帮助文档、产品页、报告?) • 内容结构用了什么模式?(FAQ?三段式?数据开头?) • 用词语气上有什么特点?
这不是简单模仿,是为了反向构建一套你自己能用的GEO内容模板库。
你的团队只要参考这些特征写内容,出现在AI回答中的概率就会成倍提升。
4. 评估品牌认知
在ChatGPT / Perplexity中搜索:
• What is [你的品牌名]? • What does [你的品牌名] offer?
重点不只在于“有没有结果”,而在于结果是否准确、有利、值得信任。
如果AI对你的描述模糊、信息过时,或者未能体现核心优势,这将直接影响用户在搜索场景下对品牌的第一印象与决策信心。
需要及时优化首页、About页、分类lp、核心产品页等各类核心业务页面,
确保AI抓取到的,是你希望客户看到的那一面。
二、写给AI和人类的内容,是两种写法
大多数团队写内容, 是给人看的,但GEO优化的第一步,是先让AI看懂。
AI判断内容质量的标准,和人完全不同,它看结构密度、信息颗粒度、专业可信度。
现在是内容和算法共生的时代,写内容的方式,必须要有所改变。
1. 提高信息密度,建立AI识别基础
以下是我们实际应用中验证有效的8项内容增强策略,供大家参考:
内容增强策略 | 含义与要求 | 示例 |
添加统计数据 | 添加明确、可验证的最新数据 | “2024年电商市场增长10.4%(Statista)” |
引用权威观点 | 引用权威机构或专家观点 | “McKinsey报告指出…” |
标注信息来源 | 为所有事实添加清晰出处 | “来源:Ahrefs《SEO趋势2025》” |
权威性 | 使用专业、肯定的语气陈述观点 | “该策略平均提升23%转化率” |
表达通俗易懂 | 避免术语堆砌,复杂问题通俗表达 | “SEO即提升自然搜索流量” |
优化语言流畅度 | 确保句式自然、结构清晰、逻辑顺畅 | 每段只传递一个信息点 |
使用具有辨识度的词句 | 避免模板化表达,使用更有辨识度的词句 | “a zero-integration CRM for small SaaS teams” |
合理引入行业术语 | 合理引入行业术语,辅助AI识别实体 | “GEO优化是生成式搜索阶段的核心策略” |
这不是建议,是基础。
内容不符合这些条件,AI几乎不会引用。
2. 明确写出实体,别含糊表达
AI在处理内容时会优先抓取清晰的命名实体,包括:品牌、产品、人名、组织、地理位置等。
模糊表达,AI无法建立语义锚点。
例如:
✘ “a leading CRM system” ✔ “HubSpot, a leading CRM solution for B2B SaaS”
在重要段落、页面标题、副标题、首段和结尾段, 显性写出你希望AI识别的核心实体 。
3. 保持内容更新,提升抓取概率
GEO优化中,内容的新鲜度非常关键。
AI更偏好带有当前年份、时间戳、最新数据的内容。
例如,将“Top SEO Tips for 2023”更新为“Top SEO Tips for 2025”。
建议动作:
- 检查页面中是否包含旧年份或过期数据;
- 把页面标题、副标题和正文中年份及时更新;
- 明确标注内容的“更新时间”。
以上都是确保内容不过时、维持抓取力的基本操作。
三、结构清晰,适合 AI 理解
GEO 内容的本质,不是写出来,而是构建出来。
你写给 AI 的内容,能不能被识别、能不能被引用,取决于结构是不是让 AI 好读。
结构感,决定你的内容能不能被提炼成一段答案、一个表格,或者直接出现在用户眼前的 AI 概览中。
下面是构建 GEO 结构内容的 3 个核心动作:
1. 信息要易于扫描
AI 模型抓取内容时,不会像人类逐字阅读,它更依赖结构信号 。
我们建议所有内容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:
- TL;DR 摘要段落开头给出 ,不写长篇开场白,用 2~3 句话快速总结“这篇内容讲了什么,有什么用”。
- 明确的 H2 / H3 标题结构 ,标题要直截了当,写清内容本身,越像目录,越容易被识别引用。
- 列表化表达 ,分点讲清 ,哪怕只有两点,也尽量用序号或项目符号写出来。
- 短段落表达 , 控制每段长度在 2~4 行内,减少阅读压力,也更利于 AI 分块抓取。
- FAQ区块显性呈现 ,哪怕没有用户提问,也要自己预设问题,以“问题+答案”格式输出一段内容。

这些结构,是 AI 抓取你内容、生成搜索结果时最常引用的部分。
你要主动把可抓取的结构摆出来,而不是等它来读懂。
2. 直接回答问题
GEO 优化不是写给搜索词,是写给问题。
而这些问题,大部分是用户真实会问、AI 会主动生成的,比如:
• What is GEO? • How does GEO help with generative search? • Why is traditional SEO less effective now?
预测用户会问什么,在内容中提前设问,并用明确的答案段落回应。
这是提升 AI 识别率、增强内容权威感的关键路径。
对用户来说,你是在提前解决他们未来几秒钟才会意识到的问题。
这就是认知上的领先一步。
3 . 添加 Schema 结构化数据
不是每个品牌都有能力训练模型,但每个网站都可以做结构化标记。
Schema 就是告诉搜索引擎——你这段内容是 FAQ、这段是产品、这篇文章是谁 写的、什么时候更新的 。
它是标准化的语义信号,是 AI“天然熟悉”的语言。
当前优先建议添加的 Schema 类型包括:
• FAQ • Article • Breadcrumb • Product • Author
这是技术上的基本功,却是绝大多数品牌仍然忽视的板块。
不建议一次性给所有内容都打 Schema 标签。
建议先从首页、核心产品页、主力内容页入手,逐步推进。
因为这些页面往往是最容易被引用、也是品牌希望被引用的部分。
结构的目的,不只是为了让人看得顺畅,更是为了让 AI 能够直接提取出可用的信息片段。
这就是我们做 GEO 的基础逻辑。
四、GEO 分发策略
GEO优化不仅是写好内容,更重要的是让AI能抓到、学到、用到你的内容。
AI生成的答案来自它能获取的语料库,如果你的内容不在里面,就等于从搜索结果中消失。
这一节讲清楚三个关键策略:在哪发布、谁来提及、怎么保持在场感。
1. 发布到 AI 高频采集的平台
GEO内容应同步分发到AI常抓取的平台,包括:
• Medium • LinkedIn Articles • Quora • Reddit • Dev.to • Product Hunt
这些平台的内容在 Perplexity、Google SGE、Gemini 等系统中被高频引用,是 生成式搜索的重要语料来源 。
仅依赖博客发布,远远不够。
2. 建立用户生成内容资产
AI更信任用户对品牌的真实表达,而不是品牌自述。
可被引用的UGC包括:
• 客户评价页面(含原话、截图) • 社交平台或博客中的品牌引用 • 用户主导的测评、问答、使用体验
这类内容具备“多渠道、可验证”的属性, 比自建内容更容易在生成结果中获得引用 。
它们也是品牌长期信任资产的一部分。
3. 通过社交参与提高AI语料密度
要提升在AI语料系统中的曝光概率,品牌需要在AI关注的社交空间中持续在场:
- 在 LinkedIn / X / Reddit 等平台发布或评论行业内容
- 嵌入品牌链接,参与问题讨论
- 被用户转发、提及、引用,形成二次传播
社交参与的本质不是涨粉,而是提高你在AI训练体系中的语料频率 。
五、建立品牌可信度
GEO优化的核心不是写内容给AI看,而是提升被AI推荐的概率。
AI推荐内容的底层逻辑,是信任机制。
如果AI系统对你缺乏信任或上下文认知,被优先选中的概率会显著降低。
这也是许多网站内容结构合格,但始终得不到引用的一个关键原因。
1. 优先获取外链和权威媒体引用
AI更倾向引用被反复提及和链接的页面。
具体操作包括:
- 进入行业榜单、内容集锦
- 投稿垂直媒体或专业社区
- 发布带链接的访谈、PR稿件
- 鼓励用户引用你的网站、内容、案例
重点不在数量,而在于你是否在可信网页网络中形成了指向结构。
2. 提高信息透明度,让AI有据可依
两个常被忽视的因素,在AI内容评估中影响显著:
• 是否标明作者身份、职称 • 是否提供发布日期、数据来源,并附可验证链接
被AI引用的内容页面,大多具备这些基本信息。
如果缺乏这些标注,内容被选入生成式回答的可能性将大幅下降。
透明度不仅影响用户感知,也是AI进行内容筛选时的重要参考维度。
3. 保持表达一致,帮助AI识别你是谁
AI不会通过品牌名记住你,而是通过语言风格、关键词表达、内容立场建立识别。
如果你在官网强调“AI营销解决方案”,
在LinkedIn定位为“品牌赋能平台”,
在社媒上却使用模糊甚至不相关的表述,
AI就很难判断你是谁、提供什么、适合被展示在哪些场景中。
保持语言风格和主张的一致性,是提升AI理解与引用能力的重要做法。
当然,不同平台的引用机制存在差异,内容规模、语种、行业背景也会影响引用结果。
但从目前趋势 来看,信任信号的完整性已成为GEO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六、技术层面优化
内容写得再好,技术底盘不稳,AI看不清、抓不到、连不通,GEO最终也只是停留在站内。
以下,是我们在项目中验证过的核心技术要点。
1. 网站要快
访问速度,直接影响Google与AI的抓取效率 。
建议自查:
- 首页和核心页面加载时间是否小于2.5秒
- 是否存在多重跳转或重定向链
- 图片是否压缩、开启懒加载(Lazyload)
- 是否配置CDN和浏览器缓存
这些因素不解决,AI很难完整读取页面内容。
2. 移动端必须适配
A I模型对移动端抓取频率正持续上升 。
重点检查:
- 页面在各类设备上是否自适应
- 字体、按钮等是否符合触屏交互标准
- 是否存在屏蔽内容或加载异常
- 是否因脚本加载影响移动端性能
3. 页面结构要清晰
AI更依赖结构而不是全文扫描。
建议结构规划遵循以下原则:
- 核心页面应在三级路径以内
- 内链有主线,页面之间有明确关系
- 所有页面纳入Sitemap声明
- Blog、Solution、FAQ等版块结构统一、内容稳定
4. 添加Schema结构化标记
Schema有助于AI判断页面类型与用途,提升被引用率。
可使用的类型包括:
• Article(文章) • FAQ Page(问答) • Product(产品) • Organization(品牌/机构) • Breadcrumb(面包屑导航)
推荐使用 JSON-LD 格式,部署在每个核心页面内。
5. 页面要“可解释”
GEO优化不是追求表面分数,而是确保内容具备可被AI解析的结构和语义线索。
重点关注以下维度:
- 页面内容上下文是否连贯、有主干逻辑
- 页面在整站中的功能定位是否明确
- 内容中是否包含问题、回答、论证、出处
- 是否标注作者、时间、来源等信任信号
页面对AI“越好解释”,越容易被读取、归类、引用。
七、A/B测试与迭代优化
内容为什么没被AI引用?
不是写得不好,而是没验证结构有没有用。
1. 同一主题,多个结构测试
GEO不是一次发布内容就能搞定的工作,
而是要持续验证: 哪种表达形式,更容易被AI识别并采纳?
建议你做结构A/B实验:
同一主题下,分别产出这些版本:
• 正文文章 • FAQ问答 • 列表/要点归纳 • 图解对比 • 视频脚本或嵌入视频
然后观察它们在:
- Perplexity、SGE等平台上的引用表现
- 搜索引擎抓取频率与排序位置
- 引用中是否带出链接
- 哪种语言结构被截取得最多
我们实测发现,结构比文风更决定AI是否采纳你
2. 判断标准要更新
传统SEO看的是排名、点击、跳出率。
GEO要看的是:
• 有没有被AI引用? • 引用中有没有带链接? • 出现在回答的哪个段落、什么格式?
这些,才是你内容有没有“被看到”的新标准。
而你真正要优化的,不是整篇文章,而是那几段容易被引用的内容形状。
3. 没有迭代,就没有表现
高曝光内容不是一稿定型,而是一步步试出来的。
这不是特例,而是方法。
持续迭代, 是GEO优化的底层策略。
4. 内容能不能起效,看你是否响应得够快
现在的生成式搜索抓取逻辑变动频繁,但这正是窗口期。
你的更新频率、调整速度,决定了你能不能被看到。
如果还在用季度更新节奏,建议尽快调整。
GEO不是“内容量”的比赛,而是谁判断得更准,动作更快。
八、最后
内容怎么写,不再只是为了取悦读者,而是为了被AI“理解”、再传递出去。
GEO不是SEO之外的新技能,而是SEO在生成式搜索阶段的延伸与升级。
能不能把握住这个转变,本质上考验的是你的内容团队对搜索逻辑变革的反应速度,以及对系统化优化能力的建设水平。
越早理解,越早调整,就越可能在AI主导的搜索结果里,占据一个有效位置。
如果你正在考虑如何在生成式搜索中构建品牌优势,
或者需要一个更适合AI语境的内容策略框架,
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角度,帮你判断什么更适合当下去做。
希望越来越多国内品牌能出现在西方用户的搜索结果里,
让“中国方案”成为全球用户的首选答案之一。
我们一起加油,西品东来。